一、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修)订以国家教育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调研论证为基础,以当前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组合,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突出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制(修)订教学计划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制订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原则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原则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制(修)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研结合原则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要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6.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从本院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三、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目标要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突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要由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和学院共同确定。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要在组织专人做好行业现状调查、人才需求状况预测、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等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在确定培养规格时,必须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术规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出相应的培养规格。
各专业要积极主动邀请行业或企业专家、高层管理者与学院专业建设带头人一起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培养规格的工作,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完成。一般的工作程序是:明确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群,对岗位(群)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轮廓,准确地把握技术理论学习的“必需、够用”尺度;对每个具体岗位进行职责、任务分析,通过分析明确这些岗位(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责任、职业能力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以及对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
四、课程设置
1.要打破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强调应用性。各专业应逐步探索使用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计划。
2.要进行课程整合和综合化,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逐步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3.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去构建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4.课程分类
各专业的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两大类又分为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是指全院统一要求、各专业或部分专业均要开设的基础课程。根据我院办学实际,高中后3年制的专业暂设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10门公共基础课。初中后5年制的专业,暂设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指导、语文、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10门公共基础课。初中后3年制的专业,暂设哲学基础知识、道德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构成专业的课程,共设11-15门课程。选修课是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多能”的课程,共设8-10门课程,学生只需从其中选修4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整周安排的集中实践作为实践课程。
5.课内总学时安排。根据我院学生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制(修)订教学计划时要依据招生对象及学制、合理确定课内总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
招生对象及学制、课内总学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例如下:
初中后三年制(中专) 1100-1200学时 40%
高中后三年制 (高职大专) 1600-1800学时 50%
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大专) 2700-2900学时 40%
课内总学时不包括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军训等停课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其中实训实习等实践按每周30学时计。理论教学每17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每30学时计1学分。
五、教学计划的构成与时间安排
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招生对象及修业年限
2、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表
6、实施计划的必要说明
以下用高中后3年制的专业为例,列出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格式(见附件),通过实例说明教学计划的构成与时间安排。
六、制(修)订教学计划的相关文件
1、关于制订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
(湘职教字[2001]5号)
2、关于制订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湘职教字[1999]4号)
3、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0]2号)
4、关于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 (湘教发[2004]104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5号)
6、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通知 (教职成[2001]2号)
教 务 处
2006年5月8日
附:基本格式
XXX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及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 3年
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工作岗位
毕业生主要在…… 岗位,能从事…… 等工作。
(二)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达到或接近英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能阅读一般的专业技术英文资料,基本达到能听会说;
2、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3、掌握应用文和技术文献写作基础知识;
4、掌握XXX专业的…… 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
(三)能力结构
1、具有……能力;
2、具有……能力;
3、具有……能力;
4、具有……能力;
5、具有……能力;
6、具有从事企业管理能力;
7、具有市场营销能力;
8、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四)素质结构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专业素质∶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素质;
较强的专业…
……素质…
…技能和创新精神
(五)证书要求
1、取得英语应用能力证书(B级以上);
2、取得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联合考试I级以上证书;
3、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中级)。
(六)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
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
|   能力素质结构  |  
     能力、素质要求  |  
     对应课程名称  |  
  |||
|   专业综合素质能力  |  
     基本素质  |  
     思想政治素质  |  
     
 
  |  
     
  |  
  |
|   身心素质  |  
     
 
  |  
     
  |  
  |||
|   文化素质  |  
     
 
  |  
     
  |  
  |||
|   职业能力  |  
     基本 能 力  |  
     英语应用能力  |  
     
 
 
  |  
     
  |  
  |
|   计算机 应用能力  |  
     
  |  
     
  |  
  |||
|   专业 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1、专业主干理论课程设置及说明
……
2、专业主干实践课程设置及说明
……
3、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   教学环节  |  
     第一学年周数  |  
     第二学年周数  |  
     第三学年周数  |  
  |||
|   第1学期  |  
     第2学期  |  
     第3学期  |  
     第4学期  |  
     第5学期  |  
     第6学期  |  
  |
|   理论教学 (含课堂实验)  |  
     
  |  
     
  |  
     
  |  
     
  |  
     
  |  
     
  |  
  
|   考查考试  |  
     1  |  
     1  |  
     1  |  
     1  |  
     1  |  
     
  |  
  
|   入学教育  |  
     1  |  
     
  |  
     
  |  
     
  |  
     
  |  
     
  |  
  
|   国防教育 (军训)  |  
     1  |  
     
  |  
     
  |  
     
  |  
     
  |  
     
  |  
  
|   教学实习  |  
     
  |  
     
  |  
     
  |  
     
  |  
     
  |  
     
  |  
  
|   毕业教育  |  
     
  |  
     
  |  
     
  |  
     
  |  
     
  |  
     1  |  
  
|   毕业实习  |  
     
  |  
     
  |  
     
  |  
     
  |  
     
  |  
     10  |  
  
|   毕业设计 (论文)  |  
     
  |  
     
  |  
     
  |  
     
  |  
     
  |  
     6  |  
  
|   技能鉴定  |  
     
  |  
     
  |  
     
  |  
     
  |  
     
  |  
     2  |  
  
|   社会调查 (暑假进行)  |  
     
  |  
     (1)  |  
     
  |  
     (1)  |  
     
  |  
     
  |  
  
|   机 动  |  
     2  |  
     2  |  
     2  |  
     2  |  
     2  |  
     2  |  
  
|   合计  |  
     19  |  
     21  |  
     21  |  
     21  |  
     21  |  
     21  |  
  
4、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
|   课程类别  |  
     学时  |  
     占总学时比例(%)  |  
  |
|   公共基础课程  |  
     理论教学  |  
     
  |  
     
  |  
  
|   实践教学  |  
     
  |  
     
  |  
  |
|   专业理论课程  |  
     理论教学  |  
     
  |  
     
  |  
  
|   实践教学  |  
     
  |  
     
  |  
  |
|   实践课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