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第四章

【组织教学】:清点人数,手机入袋

【导入新课】:名言导入: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行为个体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坚持不懈的追求。而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必须要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以及道德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的内容。

    【新课讲授】: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 道德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究竟怎样产生的?中外思想家有以下几种观点:

    神启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道德规范“三纲五常”看成是上天的意志,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在西方,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们所具有的美德都来自上帝的直接启示。

    天赋论: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与生俱来,道德起源和规范是生而固有的。

    生物进化论: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都来自动物界,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马克思:道德起源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2、道德的本质

        A、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私有财产,不会产生“不可偷盗”这种道德观念。

        B、阶级社会道德带有阶级性

        C、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引起道德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的指南。

    2、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在非对抗性矛盾范围内,就需要道德加以调节,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

    3、规范功能。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见教材94页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历史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出现过不同的道德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在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不能脱离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推进。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从道德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总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晚上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提问优良道德既然是美德,拿来用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改造、转化?

    老师总结:我们知道,中国自古重孝道,历朝历代重“孝治”兴“孝道”,古代有“举孝廉”,是当时一种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对于“不孝逆子”历朝历代都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那么,古代为什么要“兴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呢?这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结构尤其是家庭结构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家庭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形的,一家之长居于金字塔塔尖,高高在上,一言九鼎,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传统中国,一个祖先的几代子孙,数百口人同居共财,同餐共食,在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中,如果没有“孝”,庞大的家庭就会失去价值等级秩序而瓦解,“孝”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模式的基础和核心价值,同样,古代社会强调“以孝为忠”,如果没有“孝”,那么“忠”就立不稳,如果“忠”立不稳,那么以“皇权”为最高统治的封建等级制社会就会瓦解,统治阶级正是看到了“孝”的政治意蕴,所以就非常注重“孝”的政治意识形态构建。

       那么,在今天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与古代那种家庭结构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中华传统美德“孝”,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友谊道德成果。

    思考:如何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

    第一,利用法律的力量规范“孝”。

    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第二章关于家庭赡养与抚养的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将“精神上慰藉”确定为法律义务是否有助于解决“孝”在当今遇到的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反映自己的生活缺少亲情的滋润,老年人群体的孤独和被忽视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三分钟,并请代表陈述观点。

    老师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是为了应对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子女不能在身边尽孝,父母需要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的问题所采取的有效手段,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义务明确规定为法律,具有一定的重视、引导、规范作用,有助于发扬“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利用网络的力量传递孝。

    案例:此前,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在微博上走红。《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个知名微博转载,转发量过万。

    教师评析: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越来越多的子女无法在身边奉养父母,有的子女在异地,有的子女更是远在国外。通过新媒体手段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有了微信,想念父母时可以视频通话,上班时候不方便,可以留言,过年过节号可以用微信发红包,孝敬老人,让老人高兴,满足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力量。

    第三,推进政府“孝政”和社会“慈孝”。

    在目前,由于子女吧供养仍是老年人长期照顾的主要资源,一旦老人没有子女,或即使有子女,但子女没有给付能力,这个体系就变得极为脆弱。这就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精神,将政府和社会组织作为“孝”的共同义务主体,强化政府“孝政”敬老,倡导社会“慈孝”敬老,扶持家庭“孝亲”敬老。

     

    【布置作业】:练习册练习二相关练习

    【课后小结】:

     

     

     

     

     

     

    【组织教学】:清点人数,手机入袋

    【导入新课】:习总书记说过,“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新课讲授】: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于:五四运动

    2、发端于:党成立后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3、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期。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也包括理想、思想意识方面的“应当”。知识长期革命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革命者,以自己的行动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成为率先践履革命道德的典范。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毫不犹豫地先处理自己的生命。夏明翰在《就义诗》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样的豪言壮语,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誓言。

    2、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1944年,毛泽东在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时,明确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张思德及一切革命者的崇高品质的概括,强调一切革命者都要想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中国革命事业为重,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中国革命道德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生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实践,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布置作业】:练习册练习二相关练习题

    【课后小结】:

     

     

     

     

     

     

     

     

     

     

     

    【组织教学】:清点人数,手机入袋

    【导入新课】: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新课讲授】: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繁荣起来了,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兴趣、爱好等物质和精神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由于生产力发展也给人们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1944年9月,为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毛泽东写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后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军队、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每个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例子:蒙牛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是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结为两者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境界而言,而集体主义则是就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实际活动而言的。 

    1.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认为个人服从团体的一般意愿,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和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见于1877年6月14日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的信《英国工人联合会和农村集体主义运动》一文中。首先,他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工人阶级反对私有制的现实活动或运动,而不是国家的主体活动;其次,他把集体主义界定为“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这一界定基本蕴涵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基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的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事例模范:深圳歌手丛飞  

    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依据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必要宣传共产主义道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意味着逆水行舟。为了符合道德的要求,我们必须克制自己固有的惰性和贪欲。

    “有道德的人”,首先具有恒定性和可靠性的品质,偶尔做一件好事并不意味着他一直都会做好事,甚至做一辈子好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有道德人。其次,“有道德的人”还要具有能从事道德思考的能力,在伸出不道德或者困窘之境时,如何能够以一己之力对抗庸俗或者腐朽的不义。最后,“有道德的人”还意味着双重内涵,一方面是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另一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是真正有德行感召力的,更丰富、美好和高尚的人。  

    (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谓“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在伦理学研究中,强调要寻找和建立一个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并且认为荣辱观直接关系到人的自尊心、进取心和羞耻心。如果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就没有了是非、善恶标准,也就没有了自尊和进取精神。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正面临着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挑战。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一直面临着一个价值体系重构问题。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作为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006年3月份,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的;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也无法实现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将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产生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本来也曾是知荣辱、辨善恶的人,但接触负面东西多了之后,慢慢被社会上的一些坏思想熏染,陷入随波逐流惟利是图之中。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多我一个又何妨呢?其实,同流合污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所以要形成一个知荣辱的社会大环境,每个人必须首先学会严以律己。懂得知耻,是践行荣辱观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溶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溶入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同学中形成“爱国笃志、博学勤思、砺性明德、创新进取、成才奉献”的思想观念,积极展现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作一名合格的新时期大学生。  

    (二)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守信的价值: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一是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当前值得大家警惕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背信违约;平时作业抄袭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假成风;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还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义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自己。  

     

     

    【布置作业】: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课后小结】: